且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!
自从脱贫攻坚以来,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:眼看着高楼起,眼看着楼塌了。
当年扶持的那么多农业产业,如今都变得物是人非。
这到底是怎么了?
拿b村为例,b村当年发展油茶产业,不仅种植了一万亩油茶,还将野生油茶管护出来。不仅成立了合作社,让村民加入分红,还让新闻媒体宣传报道,一时间风头无二。可是,几年过去了。先是合作社由于资金不足,无法继续经营。再就是油茶基地没有资金管护,只能分给群众,让群众自行管护。可是在家劳动力,一旦分散后,明显无法再继续管护。所以,也就不了了之。
相信与b村相似的情况还有很多。只要没有持续输血,一断奶就会出现后续乏力的情况。
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呢?
说实话,目前处于摸索阶段。
小编斗胆建言。
第一,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让帮我干变成我要干。鉴于以往经验,绝不能再大包大揽,要变输血为造血。小编发现一个现象,但凡群众自发发展的产业,只要管理得当,很多都做成功了。不管是柑橘也好,猕猴桃也好,茶叶也好。只要做起来的,都是村民自己在积极发展的。所以,以后发展产业,必须让群众自行选择,可以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,寻求政策支撑,切不能再大包大揽了。
第二,要因地制宜,不能盲目跟风。因地制宜这个词提了很多年,但这个词非常重要。跟风其实看起来很好杜绝,可是实施起来容易忽视。一旦地方做什么火起来了,就会有人去考察学习,也想让自己的地方火起来。这其实无可厚非。只是,有些地方适宜农业产业,有些地方适合乡村旅游。有些模式一旦复制过来,就会适得其反。因地制宜,这个词要真的实践起来,还有些路要走。但真的需要因地制宜,一村一策。
第三,遵从市场规律,让“无形的手”与“有形的手”结合起来,齐抓共管。发展任何产业,都必须遵从市场规律,这也就是因地制宜。产品供应多了,必然导致降价。一旦供应不足,必然涨价。这是市场规律。政府既不能干预过多,也不能放任不管。这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提现。
当然仅凭小编这几句话,也不可能实现什么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我必初心不改。以后的振兴必然会更好。
